Archive for 2011年1月

网络“三座大山”争开放 或迎互联网新格局

“三座大山”是网友对中国市值最大,实力最强,业务产品最牛的三家互联网公司的爱称。他们分别是: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的绝对领导者百度;以IM产品QQ起家,现拥有中国最多粘性用户的腾讯;从B2B、B2C、C2C、支付、物流都做到了国内老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

互联网世界中,5年左右一个轮回,“三座大山”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

金融危机是形成这种格局的催化剂。由于三大企业的业务特性,都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的影响,反而其核心业务大多“因祸得福”。阿里巴巴和百度的核心营收均来自中小企业部分。由于金融危机的压力,国内数千万中小企业在08年开始,变的非常重视网络推广和电子商务,并迅速加大的对这方面的探索和投入,希望能用这种低成本、现代化的方式,解决企业的经营困境。而腾讯的“现金牛”用户,年龄段较低,以娱乐和沟通的需求为主,基本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以往一统江湖的三大门户公司开始快速下滑,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品牌广告主开始削减预算,加之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下降,无法找到新的增长动力。甚至在很长时间内,除了新浪微博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叫的响的产品。

其他各式各样的中小网站,本身生存能力较弱,稍有风吹草地,便灰飞烟灭。

三家最杰出的公司,形成“三座大山”的局面,可谓是让人心服口服、实至名归了。商业领域,本来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可这却成就了另一种说法:这三家公司实力太强大,三家的产品和服务相加,几乎填满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版图,挤压了很多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你也许不关系我是否认可,但看得出来,三大公司对这个说法很认可。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不断爆出“三座大山”争着开放的新闻,可见一斑。

百度在做什么?一直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百度,在今年9月份,推出了框计算产品。希望通过和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合作,把更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到搜索框中。利用全社会的创新优势,及百度的平台作用,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与合作方达到共赢。在游戏、移动互联网领域,百度也有着类似的尝试。

腾讯在想什么?有人会不假思索的说,想如何应付360和周鸿祎!其实这次战争,使的腾讯清醒的意识到,做一个互联网的江湖大哥,开放有多么重要。一头大象永远不应该轻视蚂蚁,尤其是蚁群中有像360这种厉害的家伙。

最近马化腾先生已经宣布:腾讯将步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从另一个采访中得知,腾讯正在研究推出自己的平台,希望能够利用腾讯强大的用户资源和平台优势,与众多中小企业实现对接和共赢,具体形式还不得而知。

阿里巴巴在干吗?阿里巴巴其实从一开始靠的就是建平台,整合资源才做到了今天的江湖地位。因此,看似一个靠开放和资源整合生存的企业,应该不存在开放的问题了。其实,马老大的压力还是不小的。作为普通用户,搜索引擎我可以只有一个,聊天工具也一样,而电子商务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我这次去西单商场买东西,并不代表下次不会去王府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阿里如日中天的同时,凡客、京东、环球资源等网站还能如火如荼的原因了。正如马云最近所说:互联网三座大山将败给创新性的小企业。足见这位阿里掌门人对开发一事的清晰认知。

江湖大哥是利用自己超强的实力和地位,让一群小弟心甘情愿跟随,众兄弟跟着大哥有饭吃、有酒喝,因此小弟们都拥护他、需要他。这也正是江湖大哥和地主老财根本区别了。“三座大山”的开放,正是希望善用自己的领导地位,努力的成为一个受大家尊敬和需要的江湖大哥,因为他们清醒的知道,当地主老财不给力,早晚会被打倒,不划算的!

 

Facebook的谷歌效应

据国外媒体报道,《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在其专栏Dealbook中以《Facebook的谷歌效应》为题撰文。文中称几年前谷歌IPO,各机构没有大量买进谷歌股票,导致他们错失良机,所以现在面对Facebook的私下募股,各机构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这被称为“谷歌效应”。但以前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家的专利,他们对风险的概念心知肚明,但现在所有投资者都进入这个行业。对市场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问题产生。不过也有风险投资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称这种私下募股是晚期风险投资的一种全新形式。

全文概要如下:

“我只希望唯一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投机者。”

风险资本投资者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表示,目前硅谷掀起了新一轮针对业绩良好的互联网私有企业的投资热潮。起因就在于Facebook上周获得了20亿美元的融资,致使Facebook的市值达到了500亿美元。

麦克纳米先生,作为私募股权公司Elevation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对Facebook的近期的商业动向非常了解。

但麦克纳米已经开始担心,由于受到投资者的怂恿,接下来的几个月会有数十家互联网公司跟风募股。

麦克纳米说:“根据历史经验,双方最终会因过分高估自己的实力,最终导致问题。”麦克纳米认为目前私募投资热潮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前的风险投资都是风险投资家来运作,他们对其中的风险有着专业的认识。但现在,随着数亿资金投向Facebook和Groupon这样的公司,大机构投资者、高盛的富有客户,以及散户们纷纷也把自己的钱投到这个行业中。

然后,出现了更多的间接方式来购买这些热门私有公司的股票。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创建媒介,让富有的独立投资人有机会在二级市场中大展拳脚,在二级市场上,Facebook、Groupon、Zynga和其他科技创业公司的股份交易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上周一群科技高管们建立了一个封闭式共同基金。这个基金试图直接从公司或私人交易中购买相关股份。想想不久就要公开交易的NeXt BDC基金,它并不是高盛的富有客户,刚刚脱离夫妻店的形式也不是很久,但却购买了Facebook的股份。

按照麦克纳米的说法,投资者们因为生怕再次错过谷歌这样的企业,因而拿出大把钞票进行投资的这种现象,叫做“谷歌效应”。

“谷歌IPO的时候,几乎所有机构都没有大量买入,最后是大家都错失良机。没人会想在Facebook上重复这种错误。”麦克纳米说。他表示,当年谷歌IPO的时候是85美元一股,而本周一谷歌收盘价是614.21美元。

谷歌IPO的惨痛历史还了然于心,但这并不表示现在机构们就必须激进冒险。这些公司向Facebook抛出大量金钱,却对它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投资者只是被告知Facebook在近两年的收入和利润,而投资者最需要知道的具体财务细节,哪怕是那些富有的大客户也不得而知。

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董事巴里·舒勒(Barry Schuler)在上周Facebook的私下募股中表示:“让我们实话实说,不管你怎么想,这是一次虚假的IPO。”

舒勒补充说:“投资者只是听了高盛的片面之词,看到了Facebook的美丽光环,但他们绕过上市公司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

但华尔街的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艾伦·J·派翠考夫(Alan J. Patricof)从事过多年的风险投资,并且在早期投资过苹果。他认为,风险是很高,但并不能说这样就不对,现在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想要参与。它可能是晚期风险投资晚期的一种全新形式。

对于企业来说,在私人市场上募集资金,而不是去IPO有着更深远的意义。麦克纳米说:“IPO就像一个。。”他列举了IPO一系列缺点:额外的审查、合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幸灾乐祸。

麦克纳米表示,IPO就像是给企业挖了个大坑,但私人募股就像是一道曙光。可以允许发行人在最小的监管下获得大量资金。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交易的好处是能够大量购买股票,有时候,这在IPO市场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些晚期发行产品也允许公司高管和早期投资者有流动性,让他们可以转嫁风险。例如Groupon在最近一次融资后,就允许其董事会套现3.445亿美元。

所有一切都对公司高管和雇员有利,但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有利吗?一旦公司在潜在IPO之前就部分套现是风险更大还是更小?

风险资本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他也是Facebook董事会成员。在去年秋天的TechCrunch大会上,泰尔曾表示,他在决定是否对创业公司进行投资时,有这样一条原则:“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薪酬越低,公司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他可能需要改变一下他的投资原则了。

2011年10大值得关注网站-Mashable推荐

Google 早在2年半以前就声称 已经完成一万亿网站网址URL的检索收录,面对如此浩瀚的网络以及网站,在今年你是不是跟我们鸟人网BirdUser一样纠结于该关注哪些网站以及哪些国外新颖产品呢?Mashable为我们赛选并推荐了10大值得关注网站。

1. Kickstarter 一个创意点子集资平台

kickstarter

Kickstarter 是一个创意点子交易平台,网站致力于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集资,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这种类型的交易平台,我曾介绍过,OpenInvo 创新点子创意交易市场 ,在Kickstarter,你可以把你已经实现的产品的雏形放上去,如果有有兴趣的人看到,他会给你投资、帮助组建公司等。而在OpenInvo,你的idea 完全不需要你去实现出来,你只要把idea 文档化并提交即可。

kickstarter平台的运作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有效:该平台的用户一方是有创新意渴望进行创作和创造的人,另一方则是愿意为他们出资金的人,然后见证新发明新创作新产品的出现。kickstarter网站的创意性活动包括:音乐,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作家以及所有有能力创造以及影响他人的活动。信息来源-Josh Catone, Features Editor

2. OpenLeaks 开放式的信息揭秘网站

openleaks

OpenLeaks(开放解密),是一个类似维基解密的网站。该网站由前维基解密职员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建立。这个网站的长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的、透明的平台,在技术和政治两个方面支持告密者。同时,鼓励其他人开始实施同样的项目。OpenLeaks由维基解密前雇员,德国人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建立,不过丹尼尔强调,他的网站理念和维基解密完全不同,OpenLeaks将不会直接发布信息,而是取得信息交由他人发布。 丹尼尔明白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维基解密网就做两件事情:从匿名泄密者那里得到秘密信息,然后发布在一个未经审查的网站上。但自从2010年9月份离开维基解密后,丹尼尔眼看维基解密因为泄露机密文件在全球引起巨大争议,他觉得有必要修改这种做法。 信息来源-Vadim Lavrusik, Community Manager

目前 OpenLeaks还处于内侧。

3. Klout 社交影响力评测网站

klout

Klout是一家衡量Twitter用户影响力指数的创业公司,今天开始把影响力测量产品推向Facebook。Klout已经将把用户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影响力合二为一。Klout在衡量Twitter用户影响力时会考虑用户被转发的推讯,转发别人的推讯,别加入的列表数,以及推讯给其他用户带来的影响等因素,信息来源-Jehangir Irani, Multimedia Producer。

4. Hipmunk 航班搜索引擎

hipmunk

Hipmunk 是一种改进过的,更聪明的航班搜索引擎。Hipmunk做的事情,除了帮你找机票之外,网站上也排除了其它对想找机票的人无用的信息,让你可以专注在找机票,比价、比时间,让自己有一趟开心又划算的旅行。这种模式一旦被用户所接受,并通过朋友间口碑传播,那Hipmunk必将火箭式的爆发。信息来源-Ben Parr, Co-Editor

5. Gilt Groupe 奢侈品购物电子商务网站

有关 Gilt的详细信息,在 新商业模式 私下销售 Private Sales Gilt Groupe年营收1.5亿 ,有详细说明。Gilt 是一个奢侈品电子商务购物网站。

信息来源 -Lauren Indvik, Assistant Editor (鸟人网birduser 配图)

6. Diaspora 去中心化 社交网络平台

diaspora

Diaspora,https://joindiaspora.com/ 英文是大疏散的意思。由纽约大学的学生创建,资金来自Kickstarter用户的捐赠,目的是建立一起对抗Facebook的社交网站:开源、去中心化、尊重用户隐私。由于Facebook侵犯用户隐私的事件引发了很多担忧,Diaspora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注意。该网站在2011年将面向更多用户以及用户群体开放,a代表了大众资助的力量,以及人们对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兴趣。无论如何,这里仍然是Facebook之外的另一个社交网络巨擘的选择之一。信息来源-Vadim Lavrusik, Community Manager

7. Quora 社交问答网站

问答网站 Quora,详细信息,硅谷新星:提问网站Quora将是博客演变的下一个方向 ,在 2010年Quora Flipboard等最佳十大网络创业公司 文中也被 RWW 读写网评选过。另外,有评论指出四大原因 Quora 不会像 twitter 那样火爆 。信息来源-Adam Ostrow, Editor-in-Chief

8. Grooveshark 在线音乐搜索引擎和服务网站

grooveshark

Grooveshark 是一个在线音乐搜索试听与存储服务网站,他是一个为数不多的面向欧洲的免费网站。跟其它在线音乐搜索引擎所不同的是 Grooveshark所提供的音乐基本上都是自身提供, 而不是来源于第三方网络。Grooveshark拥有跟Google很像的简介首页入口和页面,他极有可能未来成为新一代在线音乐的巨擘。

在Grooveshark里面, 你可以通过音乐搜索, 然后创建自己的播放专辑或是播放列表。 还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音乐到收藏夹进行在线试听。另外, 你也可以上传自己的音乐到网络上面, 但是得保证没有版权问题, 但有其它户下载你提供的音乐的时候, 你将可以获得50%的收入。信息来源-Stan Schroeder, European Editor

9. Drupal CMS内容管理和发布系统

drupal

Drupal 是一个开源的内容管理系统(CMS) 平台,PHP语言编写。主要用于构造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的动态网站,这些功能包括用户管理(UserAdministration)、发布工作流 (Publishing Workflow)、讨论、新闻聚合(NewsAggregation)、元数据(Metadata)操作和用于内容共享的XML发布。Drupal有一个优秀的模块化结构,提供了许多模块,包括短消息、个性化书签、网站管理、Blog、日记、电子商务、电子出版、留言簿、Job、网上电影院、论坛、投票等模块。并且Drupal模块的下载、安装、定制非常方便。

随着 Drupal 7的发布,并且由于 Development Seed 和 Lullabot 的努力,目前 Drupal的生态链正日渐完善,进度之快令人惊叹。Acquia 这个商业公司的老板 也就是 Drupal的创始人所创立的公司,继续为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并致力于平台各种功能和服务的完善和提高。信息来源 -Christina Warren, Mobile Reporter

10. Foursquare LBS 地理位置服务提供商

foursquare

相信这个不需要做过多解释了吧。这个LBS服务公司Foursquare已经被中国媒体普天该地的报道过,并被国内众多创业公司所模仿,更多Foursquare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等。这里,我们希望在2011年,foursquare公司能够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如果将来某天出现foursquare公司收购或者合并一些小型的创业公司,这一点不令人吃惊,因其具备成为未来的主流之一的实力。信息来源 -Jehangir Irani, Multimedia Producer。

 

 

营销最高境界-Best Buy推出回购专案

昨天看到Forbes美女专栏作家Elizabeth Woyke的文章,美国知名3C卖场Best Buy推出惊人的购回专案(Buy Back Program),这个专案号称是帮现代人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3C产品,日新月异,每个月都有新货上架,这个月惊悚开箱、拍了一堆美美的照片让网友流口水羡慕,过了三个月后竟显得可笑!这个购回专案是要来解决我的手机永远不够新、我买的笔记本,过了三个月不再是最炫、我买的新电视,一年后变成了退流行的问题,他们此解决方案为防未来(future-proof)。

怎么解决呢?

简单,只要你加入这个购回专案,就可以在未来某一天,觉得自己新买的东西不够新了,只要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还在,Best Buy保证可以花钱将这个东西买下来!注意,这是保证喔!所以你可以计算一下,在买东西的时候就确认可以退款,不过Best Buy花的钱不会是原价,如果你是在6个月内送回来,他们可能付50%买下,如果是12个月内,他们花40%买下,若是1年半年,他们只花30%买下,2年内他们就只花20%买下。文章说,如果是电视机的话,由于电视机汰换较慢,到4年后,Best Buy都愿意再出10%向你买下那台电视!

当然,天下没有百分百的好事,还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消费者若想加入购回专案,必须付一笔会员费,若你买的是手机,得先付40~60美元,若你买的是笔记本,则得付70美元,而电视机呢则须视尺寸而付60~350美元不等,这笔钱可以让你享有以后的所有的购回专案。第二,当你要求退款,Best Buy不会直接给你现金,而是给你点数,让你必须要再次回到Best Buy买其他东西,或许是再次买下其他商品,半年后再拿回来!

更有趣的是,我们这种想得比较多的亚洲人肯定心想,那么,是否意味以后我在Best Buy所买的3C产品,许多是别人用了半年以后才退回的旧货?Best Buy已保证这些旧货不会回到架上,反而是到网络上面去卖。Best Buy自己有一个Dealtree拍卖网站,另外还有许多通路可以让Best Buy的网络部门上网自行去卖出这样的商品。

太妙了!文章竟然指出,其实Best Buy这次想抢的生意,目标不是其他的大卖场的顾客,而是网络上的顾客--他们发现,很多Best Buy的顾客买了全新的商品,使用一阵子之后,会到网络上去卖掉(因为那是唯一可以卖掉旧货的地方),当他们到网络上卖掉,自然也会想直接在网络上买新的取代品。Best Buy这招很聪明,他们知道他们的优势就是实体商店,不必等送货,看到就买,方便很多,所以他们借回购专案,让你想卖旧货时会因为懒得上网处理物流,索性到Best Buy以比较差的价钱卖掉,换成点数后,自然也会在Best Buy再买一台新的--

还有另一个讲法是,Best Buy之所以推出回购专案,主要是因为公司财务最近表现不尽理想,希望能借回购专案冲高消费金额,可想像现在那些穿着鲜黄色的Best Buy店员在每次你买下商品,都会问你要不要再加50美元买购回专案,很多人一听心动,点头说要,Best Buy这个月起的收入就更多了(那些人还不一定会真的回来要求Best Buy回购呢)。

整件事我觉得很妙的是,这个回购专案,看起来是个极创新的防未来的新专案,其实不过就只是一连串的营销话术,包装现有的一些退款机制的改善而已--

你去任何商店,原本就有退货专案,每家店的保证不同,通常怕你故意退货,他们不会特别在收银的时候强调这个退货专案,看起来每次退货好像也都要特别处理,其实,他们背后都有一套遵循的原则。这次的Best Buy的回购专案很聪明,它基本上是在退货专案外面再包一层,在销售的当下,就和你说他们保证会买回来,你尽管买,到了时间自己回来绝对会买回来,消费者为了得到这个保证,换来的是:一、必须先付一笔费用。二、保证买回来并不是全额煺,而是半价以下。三、退回来的不是现金,而是点数。但是,这个回购专案却只靠这样小小的修改,就让一般商店的退货专案,突然间变得好吸引人,而且完全符合趋势,看起来解决了消费者深藏心中的苦恼,只能说,太强了!

做营销,主要就是说服消费者,如果可以靠少赚一点来说服消费者(打折),只要被说服的够多,是可以接受的成功营销,但更强的是,不但说服了消费者,还说服他去付更多的钱,并且顺便阻断了他未来可能上网去卖掉的可能性,要他一定得回到这边来买,这种方案,可以说最好的示范了营销的流程和奥秘?

执行来看,更有趣的是整个回购专案的成败,可在第0个月就测量出来,因为单看消费者会不会花这笔会员费,就是最好的测试。

这样的活动,是否可以运用在其他的商品、其他的通路?类似的营销的包装,是否可以运用在其他的商品、其他的通路?让我们好好想一想。

大家加油吧!

 

Google AdSense中文微博正式启动

昨日,Google AdSense中文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adsensechina)正式落户新浪,Google AdSense 中文官方希望通过微博与广大发布商、业界人士及关注Google AdSense的站长有更多的互动。

(谷歌AdSense中文官方微博)

一直以来,Google AdSense中文官方都是通过官方博客与站长互动,但是互动性效果并不是很好。微博的开通,将能够更好的促进站长和谷歌的沟通。AdSense 小组称2011年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广大发布商的合作关系;其次他们将继续致力于让发布商解决方案更具兼容性和整合性,使用户不会错失任何增加收入和优化内容的机会。并总结了AdSense十大利器,希望能帮助站长更好地提升广告表现,发展网站事业。而作为联盟巨头之一的百度联盟也在半个月前开通了其官方微博与站长互动。

AdSense十大利器总结如下:

1. 使用 AdSense 新界面,获得更深入的帐户数据、更好地控制帐户和提高工作效率。

2. 启用文字广告和图片广告,让所有准备在您的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客户都可以出价竞争在您网站上的展示机会。

3. 使用更宽的广告单元,此类广告单元更利于用户浏览,因而更受广告客户的欢迎。

4. 在首屏位置放置广告,并通过以下举措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广告覆盖率:在网站的每个网页上放置三个标准 AdSense 内容广告单元、三个链接单元和两个 AdSense 搜索框。

5. 根据需要分组广告单元并进行跟踪,从而以建立渠道的形式来衡量投放的效果。

6. 将这些渠道设为广告展示位置,让广告客户可以选择您网站上的特定广告单元组合作为投放目标。

7. 利用一站式优化器和优化实验室全面了解 AdSense 优化技巧,有效提升网站广告收益。

8.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种最新功能、AdSense 使用技巧以及 Google 要闻。

9. 参与帮助论坛的讨论,与其他发布商互通有无。

10. 收藏我们的问题排查工具,以便在广告停止展示时尽快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案。

Google Adsense 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adsensechina

站长之家Chinaz 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zcom

百度联盟官方微博 http://t.sina.com.cn/baiduunion

 

本博主的微博:http://t.sina.com.cn/callmevivi 新开张,快来加我吧~~

 

美国团购网站系列介绍:Livingsocial创业故事

转自:新浪科技

卷首语: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来说,突然让“团购”这个词火热起来的是2010年3月推出的美团网。由于创业门槛较为低廉,美团网的成功使得一夜之间出现了上百家页面风格相同、定位类似的团购网站。

然而,每日团购(deal-of-the-day)这种本地电子商务模式最早来源于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自2008年11月首次推出后,Groupon的团购业务很快风靡美国,并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去年12月底,Groupon更是拒绝了谷歌高达6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一时间成为全球互联网关注的焦点。

不过我们并不打算介绍业务模式与创业经历已经众所周知的Groupon,因为在美国同样也有近百家团购网站;这些网站有的靠新颖业务吸引用户,有的则有着夫妻创业的有趣故事,我们认为这些小网站的创业经历同样能够给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带来思考与借鉴之处。

这也是新浪科技做本次“被中国互联网忽视的美国互联网公司”系列报道的原因。我们将在未来的时间内,精选介绍若干有代表性特色的网站,他们不一定处于海外市场的第一名,但一定会具有各自特色。这第一期为您介绍的,就是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的创业故事。

图1: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

图1: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

图3:联合创始人兼CEO蒂姆·奥肖尼斯(Tim-O’Shaughnessy)

图2:联合创始人兼CEO蒂姆·奥肖尼斯(Tim-O’Shaughnessy)

图3:Livingsocial的四位创始人

图3:Livingsocial的四位创始人

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的创业故事:数次转型 饥饿进取

创办饥饿机器

说起Livingsocial的创业故事,就得先介绍下网站联合创始人兼CEO蒂姆·奥肖尼斯(Tim O’Shaughnessy)。这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青年据说从小就很有经商头脑。8岁那年,奥肖尼斯说服了一个小伙伴,用每个月的零花钱去批发糖果,然后再挨家挨户地兜售挣钱。2004年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毕业后,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双学位毕业的奥肖尼斯在鼎鼎大名的AOL找到了工作,成为了美国的“北漂族”。

在AOL总部效力两年之后,奥肖尼斯加入了AOL联合创始人史蒂夫·凯西(Steve Case)新创办的医疗护理网站Revolution Health。这家网站增长非常迅速,创立头年员工数量就从50人增至280人。精明能干的奥肖尼斯深得老板赏识,多次获得晋升,获得了运营网站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他在网站工作结识了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2007年,26岁的奥肖尼斯与三位同事兼铁哥们埃迪·弗雷德里克(Eddie Frederick)、艾伦·巴塔利亚(Aaron Batalion) 以及瓦雷利·阿莱克森科(Valeriy Aleksenko)决定辞职创业。他们在华盛顿创办了一家名叫“饥饿机器”(Hungry Machine)的科技咨询公司。

这四人团队最初打算从事科技咨询业务,同时抽空做做感兴趣的副业——为新兴社交网站Facebook开发应用产品。他们之所以起“饥饿机器”这个名字,是为了激励自己永不满足,进取心要如野狼般饥饿,执行力应似机器般坚决。

饥饿机器启动之初,咨询业务开展得相当不错,先后获得了体育网站ESPN 和“美国猫扑网”JibJab等重要客户,年收入很快就达到了100万美元。看起来,一切都发展那么顺利,创业的四人也有望每人获得六位数的回报。不过,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在酝酿着一次冒险的转型。

转型开发应用

那个时候,如今的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还没有大红大紫,老牌社交网站Myspace正是如日中天,两年后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扎克伯格还是个“小正太”。但早在那时候,奥肖尼斯却就看到了Facebook平台的巨大潜力,决定逐步放弃获利颇丰的咨询业务,全力开发Facebook应用。

在他们的努力下,饥饿机器推出了Facebook上的首款图书推荐与分享应用Visual Bookshelf。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应用自推出以来就一直是Facebook上最热门的同类应用。然而,在取得开门红之后,饥饿机器的应用开发业务却陷入了停滞。

时间到了2008年的春天,饥饿机器的几位创业者决定筹集资金,招兵买马加大投入,开发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就在这个时候,老东家Revolution Health的老板凯西伸出了援手。具有“伯乐”眼光的凯西一直都很赏识奥肖尼斯,也看好饥饿机器的应用开发前景。他不仅答应自掏腰包投资饥饿机器,还牵线搭桥帮奥肖尼斯联系了风投。不过,或许凯西也没有料到,这位精明肯干的小伙子能打造出华盛顿特区除AOL之外的第二家全国性网站。

创业者或许都清楚,想从风投手中筹钱,没有一番“忽悠”的本事可不行,奥肖尼斯显然就深谙推广营销之道。他数次求见互联网风投基金Grotech Ventures合伙人雷尼(Rainey),向后者描述了Facebook平台应用开发的美好前景。奥肖尼斯相信,Facebook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他们的应用开发业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最后Grotech Ventures同意向饥饿机器投资400万美元,凯西也通过投资公司注资100万美元,这是奥肖尼斯等人筹到的首笔资金。他们还决定将公司改名为Livingsocial,以更好地体现公司的社交应用业务。这就是日后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的诞生经过。

2009年3月,Livingsocial推出了Pick Your Five与Polls等应用产品。PickYourFive这款应用让Fcebook用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书、音乐、电影甚至饮料;推出仅仅30天,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对一个创业公司而言,这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奥肖尼斯等人不得不轮班负责维护,因为可怜的公司服务器随时可能会因为巨大的流量而崩溃。到2009年夏天的时候,Livingsocial已经是Facebook平台上页面点击量最大的应用开发商。

图4:Livingsocial在华盛顿特区的办公室

图4:Livingsocial在华盛顿特区的办公室

进入团购领域

有了成功的应用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带来丰厚收入。虽然Livingsocial成功签下了可口可乐和迪士尼等重要广告客户,但公司的广告收入仍然与巨大的应用用户数不相符。奥肖尼斯面临的下一步挑战就是怎样把数量惊人的用户数和广告商联系起来,毕竟Livingsocial的应用大多是允许Facebook用户表达产品偏好的产品(有点类似开心网的评比功能)。这个创业团队又在酝酿着第二次业务转型。

2009年初,Livingsocial收购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Buy a Friend a Drink。正如公司名字所揭示的,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推广促销新的酒类产品,吸引网络用户到酒吧进行消费。

在与各家酒吧打交道推广网络促销模式的时候,Livingsocial的销售人员发现,本地还有其他很多店家可以进行类似推广。奥肖尼斯回忆说:“当时我们与各种酒类公司打交道,与许多餐馆进行合作,向网络用户提供免费酒水的优惠券。”他从中看到了每日一购业务模式的巨大潜力。

2009年7月27日,Livingsocial正式推出了第一次团购交易,而首次合作的对象则是华盛顿特区唐人街的Zengo餐厅。虽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Groupon早在8个月前(2008年11月)就推出了团购业务,但Livingsocial凭借着更为灵活的业务模式也实现了爆炸式增长。

Livingsocial的第二次业务转型又获得了成功,这家公司似乎每一次转型都能带来更为出色的业绩。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创业的激情奋斗,又赶上了团购模式风靡美国的好时机,Livingsocial很快就成为了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当年秋天,奥肖尼斯等创始人决定,再一次改变公司核心业务,全力从事团购业务。

业务蒸蒸日上,但奥肖尼斯等人并未失去那颗饥饿的心。Livingsocial每年都会组织员工选出自己的年度激励语。2009年,他们选出的年度激励语是“要么做大,要么回家”(Go big or go home )。而在2010年,Livingsocial则意气风发地喊出了“强势出击”(Strong moves )的口号。

图5:Livingsocial收购的探险度假公司urban-Escapes

图5:Livingsocial收购的探险度假公司urban-Escapes

灵活业务模式

虽然团购模式大同小异,但成功的团购网站各有各的特点。Livingsocial在旗下每个服务城市,每个工作日推出一个团购交易,团购的商品或服务价格至少打五折。参加团购活动的店家并不需要支付任何前期费用,Livingsocial从中收取大约30%的收入提成。和诸多团购模式相同的是,团购交易结束后,用户才能激活和使用团购的优惠券。

用户可以登录Livingsocial网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获取团购信息,购买成功后会在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收到电子邮件的兑换券。他们可以选择打印兑换券进行消费,也可以将兑换券下载到谷歌Android手机或者苹果iPhone、iPad以及iTouch等诸多设备上。(Livingsocial在团购业务赚得钵满盆肥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应用开发商的本色。出色的多平台应用也给团购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比最大竞争对手Groupon更加灵活的是,Livingsocial并不设定最低团购人数。用户不用担心因为团购人数过少,而失去优惠的机会。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用户参加团购,Livingsocial还推出了当时全新的“推广换免费”模式。用户购买团购交易之后,可以将团购链接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如果吸引其他三位朋友也购买,那么推广的用户此次交易就可以享受免费。

在餐饮领域推广团购获得成功之后,Livingsocial的那帮年轻人再次开始不安分了。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服务项目,博物馆、SPA按摩甚至是室内跳伞,Livingsocial的团购项目越来越别出心裁。

或许都是年轻人,都有一颗“玩的野心”。事业成功的奥肖尼斯甚至每天骑着SEGWAY电动代步车去上班。Livingsocial敏锐发现了都市年轻人寻求放松刺激的度假需求。在数次推出周末探险团购试水市场需求后,2010年10月,Livingsocial收购了纽约户外探险度假公司urban Escapes,为美国大城市的年轻人推出度身定做的休闲度假服务。

融资备战扩张

从2009年出道团购行业以来,Livingsocial就一直是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无论是收入还是用户数都被Groupon压过一头。拥有永远“饥饿”心的奥肖尼斯当然不会甘于屈居第二。从2010年开始,Livingsocial和Groupon就开始了激烈的融资与扩张竞赛。竞争刺激增长,Livingsocial的业务规模不断壮大,他们的触角逐渐从美国东部地区扩散到整个美国,甚至蔓延到了加拿大、英国、爱尔兰以及澳大利亚。

从2010年开始,Livingsocial的业务和公司规模一道急剧增长,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位新员工加入公司。奥肖尼斯不得不放弃了面试每位新员工的惯例。他感慨道:“我们当时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办公空间,不得不占用公司的休息室和游戏室。”

2010年1月,Livingsocial通过B轮融资筹得500万美元,资金还是来自Grotech Ventures以及AOL创始人凯西。当年3月,业务急剧增长的Livingsocial再次融资2500万美元;投资者除了Grotech和Case外,又增加了U.S. Venture Partners。接下去的几个月,Livingsocial又接连从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U.S. Venture、Grotech和凯西等数家投资者处融资了2400万美元。

一连串的大规模融资引发了业内惊叹,但好戏还在后头。为了对抗老冤家Groupon,Livingsocial更是傍上了大款——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2010年12月,亚马逊宣布向Livingsocial投资1.75亿美元,注资帮助该网站扩展业务。此前的投资者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也不愿放过机会,继续向Livingsocial增资800万美元。至此,Livingsocial的融资总额达到了2.32亿美元,奥肖尼斯宣布将把所筹资金用于全球扩张。

奥肖尼斯谈到亚马逊注资交易时表示:“Livingsocial希望成为本地电子商务领域最为成功的公司,向亚马逊这样的电子商务巨头寻求帮助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未来发展宏图

目前Groupon和Livingsocial已经控制了美国团购网站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网络调查公司Experian Hitwise去年11月的数据显示,在美国81家团购网站中,两家公司的总访问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87%。

引入亚马逊的资金后,Livingsocial希望可以借助亚马逊的帮助,向强大的对手Groupon发起挑战。奥肖尼斯在融资成功后春风得意地宣布,2011年将把公司员工规模扩大三倍以上,达到1800人;并将业务规模扩大一倍以上,使得服务城市总数达到300个。相比之下,目前Groupon的雇员总数为3000人,服务城市为300个。

Livingsocial接受亚马逊注资时透露,公司目前团购用户数超过1000万,日均收入在100万美元左右,预计2011年收入将达到5亿美元。不过,该公司并没有透露,100万美元是包括了团购店家营业额的毛收入,还是分成之后的净收入。相比之下,据业界预计,Groupon去年年底用户总数高达2500万,较为合理的年收入是在8亿美元左右。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百年争斗成为了商界传奇,耐克强势崛起挑战阿迪达斯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经典案例,如今Groupon和Livingsocial又将在团购领域上演了新一出的双雄争霸。

对奥肖尼斯来说,市场竞争的意识已经浸入血液,满足守业就意味着失败将近。用他的话来说,“成功的关键就在看准方向全力出击,只有永远保持“饥饿”的进取心才能维持增长与活力。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成为团购市场老大),然后再次转战其他领域。”(郑峻)